2013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指出:要將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要讓社會資本轟轟烈烈地辦好養老服務業。
養老產業在中國銀發浪潮洶涌來襲的大背景下被廣泛看好,隨之,各類資本特別是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產業的熱情被充分激活,養老產業發展理想宏偉,但是現實仍處于探索期,市場建設尚不清晰。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化已經成我國各省市地區重要的經濟發展任務,同時也成為了經濟下行壓力下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找準癥結推動市場發展,如何形成特色落實行動,那就要下番功夫為本地養老服務產業把脈問診開方。
一、“把脈”——逆境求生存
(一)獨立行走難實現
養老服務業具有社會公益事業性質,長期以來由國家在養老設施建設和養老服務運營中唱主角,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政府的“單腳行走”出現了很多難以為繼的問題。一是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大、覆蓋面較廣,前期土地、建筑、設備、人力均由政府出資,背負建設運營的重擔難以走遠;二是社會公平效率難以兼顧,我國存在著600萬張床位空缺,公辦養老機構嚴重供應不足,且政府起福利性的托底養老角色,市場需求還應交還市場;三是體制限制問題浮現,目前較多公辦養老院存在著基礎設施簡陋、服務水平不高、服務人才不健全等問題,市場活性不強。
(二)市場血液難輸入
養老服務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大、融資難、門檻高、回收慢等“進入難”的行業問題。2015年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在天津、哈爾濱、重慶、武漢、長沙等十二城市的調查數據中發現,超過三成,有32.5%的養老機構是呈現虧損的狀況,有48.1%的養老機構的運營狀況為基本持平,僅僅有19.4%的養老機構有所盈利。養老服務雖說是服務夕陽的朝陽產業,但是盈利問題成為阻礙市場的關鍵因素,上海養老地產領域標桿企業親和源涉足行業已10多年,2015年曾計劃登陸新三板融資以失敗告終,從賬面來看,親和源至今尚未實現盈利。
(三)城鄉發展難平衡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其中農村留守老年人口約4000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實際上農村的老齡問題比城市的老齡問題要嚴重。從基礎社會保障說起,中國社科院2014年《社會藍皮書》中顯示,城鄉養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農村社會保障存在著項目不全、覆蓋面狹窄、保障水平低、社會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問題;其次從養老服務覆蓋率上,全國社區養老設施25.6萬個,農村鄉鎮敬老院3.1萬個,養老服務覆蓋率僅有6.5%,不及城市的1/10(全國老齡辦)。
二、“問診”——思維求創新
政府鼓勵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不斷加大對社會力量的補貼和優惠力度,期待著以“小杠桿撬動大市場”的發展轉型,養老產業發展需創新產業發展思路,緊跟社會發展步伐,秉持“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并行、服務本地和輻射外地并行、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并行、人群輸入和人才輸出并行、區域聯動和因地制宜并行”的創新發展理念。
(一)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并行
“養老事業”側重保障養老服務的公平、“養老產業”則側重保障養老服務的效率,在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養老是重要的社會事業,更是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僅憑政府一方之力難以實現養老的長遠發展,只有同時做好“公益”和“效益”,讓“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完善公共養老事業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才能激發養老服務業的活力、促進區域發展。
(二)服務本地和輻射外地并行
培育養老服務的初衷是提升本地的養老服務水平,而培育養老產業的初衷則是實現產業效益。全國老齡辦《中國養老產業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總產值要突破10萬億;地方在畫本地養老經濟圈的同時也應考慮畫外圍輻射圈,延伸產業發展思維,從未來龐大而又驚人的產值上分一杯羹。因而,地方要發展養老產業,既要發動社會力量,滿足本地老人對多層次、多方面的養老服務的需求,更要鼓勵社會資本集團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讓社會資本提供的養老服務能夠輻射外地市場,讓市場化企業能夠有更大更廣的市場空間,以實現自我造血。
(三)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并行
從市場需求來看,養老面臨服務和產品雙重缺口;從上位政策來看,國家(省市)不僅支持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支持康復輔具、食品藥品、服裝服飾等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流通等養老產品市場的發展;從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地方發展應重新審視發展條件,不僅考慮養老服務供給,同時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利用養老服務業及老人集聚優勢,發展老年產品(包含老年食品、保健品、中醫藥、老年用品等)研發制造及商貿流通業。
(四)人群輸入和人才輸出并行
以特色優勢資源形成養老養生的核心競爭力,導入養老人群和旅游人群成為發展養老產業的必要途徑,放大產業消費市場,同時推動聯動產業發展。其次緊抓我國現存的900萬養老護理人才缺口的機遇,注重養老護理人才培育和人才輸出,打造區域養老品牌,引入國際知名的養老護理培訓機構或者成立專業養老護理培訓學校,打造養老人才培養領域的教育培訓集聚,讓人才流動成為地區的流動營銷推廣途徑。
(五)區域聯動和因地制宜并行
構建區域一體化養老格局,與周邊建立競爭協同關系,為養老服務企業和各類社會組織的發展搭建創業平臺、孵化平臺和加速平臺,同時建立相互聯系溝通網絡,以輻射和拉動全區域各地養老服務市場化進程;同時地方發展從自身發展條件和優勢資源出發,因地制宜明確本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扶持適宜發展的養老產業方向、打造產業環境、配套扶持政策,實現區域聯動、優勢互補。
三、“開方”——實踐出真知
為了保障產業發展實施,確定合理的發展模式,明確產業發展建設的載體,搭建健全的產業平臺,強化產業扶持的落地建設,在相關的產業政策、合作策略、環境建設等方面給予創新性建設性指導。
(一)建設產業載體
圍繞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建設產業載體,承擔智慧信息服務、產業孵化培育、護理教育培訓、養老服務示范、特色健康養老園區等產業功能,強化養老服務產業定位方向,落實產業載體建設,例如東灘顧問在《山西省晉中市養老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五個“一”工程:一個智慧信息服務中心、一個養老人才培訓集群、一批養老創新孵化基地、一批居家服務示范站點、一批特色養老服務集群。
(二)打造產業平臺
產業平臺的建設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養老產業服務水平和層次的綜合服務平臺,以實體平臺和虛擬平臺相結合,為養老服務相關企業和組織提供信息服務、創業輔導、市場營銷拓展、生產研發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健康信息服務、老年金融服務等;各平臺建設主要有政府支撐、產業園模式、共享共建等模式,積極發揮平臺作用,依據發展需求構建養老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
(三)強化政策支持
其一是落實上位政策,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著力從市場準入、財政支持、土地供給、稅收優惠、人才隊伍建設、技術創新、投融資政策等方面落實相關支持;其二是創新支持政策,例如設立養老產業專項基金,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創新養老企業融資渠道,鼓勵依托養老盤活存量等。
(四)爭取試點支持
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申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局部地區可申請試點先行。試點申請可從試點項目、營銷支持、養老保險等方面進行嘗試,例如試點項目可申請全國養老專業技術人才定點培訓基地、國家智慧養老試點基地、國家醫養險合作示范基地等,營銷方面可爭取舉辦各類國際(國內)高端養老產業峰會、養老產業論壇、養老信息化大會等,養老保險方面可爭取養老長期護理保險、老年慢性病險、居家養老服務保險等。
(五)促進開放合作
聯合相關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以養老服務業為重點發展方向的城市地區,形成養老服務戰略聯盟,讓地區與地區、養老企業與養老企業之間能夠共享資源、共享平臺、共享經驗、共享市場,實現合作共贏;同時以地區為載體和主體,推動與日本、美國、瑞典、法國等養老服務水平較好的國家和地區展開國際合作,吸引國外資金介入,吸引國外服務輸入,促進地區養老服務國際化發展。
(六)營造產業環境
首先,放開市場管制,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范的養老與健康服務準入制度,加大養老產業領域的開放力度;第二,鼓勵多元融資,調動地方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證券機構,創新適合養老服務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第三,加強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養老產業發展氛圍,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廣泛開展養老知識宣傳搭建宣傳平臺,同時打造專業的行業性活動品牌;最后,建立誠信制度,健全養老服務業標準體系,鼓勵龍頭企業、地方和行業協會參與,強化服務標準實施,完善監督機制,創新監管方式。